电话:0574-23454999
传真:0574-23454999
网址:http://www.qbt.org.cn
认证认可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是依据国际通行规则和标准而实施的第三方质量评价制度。根据国际定义,认证是关于产品、过程、体系、人员符合相关标准、法规等技术要求的第三方证明,主要有产品认证、管理体系认证、服务认证等等;认可是正式表明从事认证相关活动的合格评定机构具备相应能力的第三方证明,主要有认证机构认可、实验室认可、检查机构认可等等。
开展认证认可活动的目的是,通过采用社会各方都认同的质量管理方法和评价结果,建立并传递信任,降低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促进贸易便利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一张证书,社会承认,全球通行”。认证认可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管理工具和贸易规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发挥着加强质量管理、规范市场行为、便利贸易交往、引导产业进步、支撑政府监管、促进社会诚信等重要作用,是一个国家的质量技术基础,也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建立了认证认可制度,将认证认可作为质量管理、市场监督、贸易管治、产业调节等的基础手段,认证认可证书是市场和社会上广泛通行的质量合格证明。除了国际通行的ISO9000质量管理、ISO14000环境管理、ISO18000职业安全健康管理、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等体系认证之外,还有众多强制性或自愿性产品认证,如欧盟的CE认证、美国的UL认证、日本的JAS认证、德国的TUV认证、韩国的KC认证等等。
为了适应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国际上广泛建立了多边、双边互认体系,以期实现国际间互认,减少重复认证、重复检测等贸易壁垒,降低贸易成本和风险。目前,全球性多边互认体系主要包括国际电工委员会(IECEE)的电工产品安全认证(IECEE)、电子元器件质量评定(IECQ)、防爆电气产品认证(IECEx)、可再生能源产品认证(IECRE)等四大产品互认体系,以及国际认可论坛(IAF)的认证机构认可多边互认体系、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的实验室认可多边互认体系、国际认证联盟(IQNet)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多边互认体系等等。这些国际互认安排,为认证认可这一技术性贸易措施在国际间广泛通行和相互协调提供了支撑保障,构成了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初从国际上引入认证认可制度。认证认可为帮助我国企业熟悉和运用国际规则、引入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提升质量、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国际市场的“通行证”。2001年,为适应我国“入世”需要,国务院决定组建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监督、管理和综合协调全国认证认可工作。国家认监委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和国情实际,建立了与国际全面接轨的认证认可体系。中国认证认可体系包括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的认证制度、集中统一的认可制度,以及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进出口食品企业注册备案制度、认证人员注册制度等等,按照“统一管理,共同实施”的原则,推动社会各方广泛开展认证认可活动。
目前,我国认证认可已覆盖国民经济全部产业门类和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等社会领域,认证认可对于经济贸易、生态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贡献日益显现。30多部法律法规、20多个行业部门、60多部发展规划明确建立认证认可制度、采信认证认可结果。国家已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确立为现代服务业的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截至2016年5月底,我国已加入全部13个国际多边互认体系,并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签订104份双边合作互认协议文件,累计颁发各类有效认证证书154.1万张、获证企业60余万家,证书通行于占全球经济总量95%以上的经济体,成为世界上颁发证书和获证组织数量最多、互认范围最广的认证认可大国